四月环境新闻观察|IMO通过净零排放框架事件深度剖析

五月环境新闻速览

本次报告选取了中国《人民日报》、美国《纽约时报》和英国《卫报》上呈现的近期环境新闻,对其进行了梳理汇总。据报道,中国发展了节水制度、气候变化等相关政策,生态保护和新能源应用趋势向好;美国特朗普政府施行了一系列能源扩张政策,引发了民间抗议;英国则关注国际诉讼(如气候网页删除案)、极端天气事件及野生动物保护争议。

事件聚焦:IMO通过净零排放框架

2025年4月,国际海事组织(IMO)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第83届会议(MEPC 83)批准《IMO净零框架》(IMO Net-zero Framework),这是全球首个将强制性减排目标与温室气体定价机制相结合的行业综合性法规体系。框架设定了三阶段目标: 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0%-30%;到2040年减排70%-80%;2050年或前后实现净零排放的中期目标。
(相关报道详情参考: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5/apr/11/shipping-companies-pay-carbon-dioxide-produced-by-vessels)

事件背景

1.气候危机紧迫性:航运业碳排放约占全球碳排放的3%,若将其比作国家可排全球前五。随着《巴黎协定》推进,国际社会对高排放行业的减排压力加剧。航运业长期依赖化石燃料,其减排滞后性已威胁全球控温目标,亟需系统性脱碳框架。
2. 国际规则空缺:此前航运业缺乏统一的全球性减排法规,各国政策碎片化导致“搭便车”现象普遍。尽管《巴黎协定》推动国家自主减排,但国际航运未被纳入,需IMO主导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业专属规则,填补治理空白。
3. 技术转型窗口期:绿色燃料和船舶能效技术逐步成熟,但成本高昂(传统燃料3-5倍)且缺乏市场激励。IMO框架通过碳定价与资金机制,旨在引导行业投资转向零碳技术,避免锁定化石燃料路径,加速技术规模化应用。

框架内容

1. 碳定价机制:如果船舶的排放强度超过最高水平,需要支付每吨二氧化碳380美元的罚款。如果船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直接合规目标”(Direct compliance target),则仍需支付每吨100美元的罚款。排放量低于“直接合规目标”标准的船舶可以获得碳信用额度,这些信用额度可以存入银行或出售给表现不佳的船舶。
2. 净零排放基金(IMO Net-Zero Fund):奖励低排放船舶、支持清洁技术创新、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培训、技术转让和支持、帮助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等脆弱国家应对气候影响。

各国态度

中国、欧盟、印度和日本在内的63个国家支持该计划;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俄罗斯等16个国家反对;25个国家(包括一些太平洋岛国)弃权;美国未参加,并拒绝任何基于温室气体排放或燃料选择对美国船舶收费的提案。

国际媒体观点透视

中国媒体观点
中国媒体对IMO净零框架的报道持“肯定其作为首个航运业强制减排协议的历史意义,强调多边合作与公平性”的观点。肯定协议通过“双层合规机制”和净零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转型,反对无差别碳税,主张“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批评美国退出谈判的孤立立场,认为应警惕地缘政治摩擦拖累进程。关注绿色燃料成本和技术路径风险,呼吁政策干预弥补成本差距。
“这是世界上首个将整个行业领域的强制性排放限制和温室气体定价相结合的框架。”
——新华社
https://www.news.cn/world/20250412/065afd664793460b8ba1db9ba7abf95d/c.html
“发达国家希望资金更多投入技术创新,但发展中国家则更关心如何帮助他们实际落地减排。确保资金公平分配,特别是支持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脱碳努力。”
——澎湃新闻引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能源转型项目协调员、分析师袁雅婷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641160
英国媒体观点
英国媒体对IMO协议的报道呈现出“肯定框架意义,但质疑执行力度”的态度。英媒认为尽管协议标志着全球航运减排的里程碑,但其宽松的减排目标、资金缺口和监管漏洞可能导致气候行动滞后。未来需通过政策细化、技术投资和公平分配,才能将多边共识转化为实质减排成果。
国际海事组织要求燃料必须获得不会导致森林砍伐的认证,这“为造假提供了大量机会,例如废弃食用油、棕榈油厂废水等。一旦到了燃料的生产环节,就很难区分真正的可持续石油燃料和假冒的石油燃料,因为它们看起来都一样。”
——路透社引国际碳排放控制中心Comer
https://www.reuters.com/sustainability/boards-policy-regulation/policy-watch-unambitious-global-shipping-deal-lost-opportunity-climate-2025-04-17/
“周五达成的规则远远没有达到贫穷国家所希望的二氧化碳税水平,而这些税本来可以为贫穷国家应对气候危机提供资金。”
——《卫报》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5/apr/11/shipping-companies-pay-carbon-dioxide-produced-by-vessels
美国媒体观点
通过引用多方观点,美联社的报道呈现了IMO协议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方面,美联社认可IMO协议首次建立全球航运碳定价框架,凝聚多数国家共识,推动行业向净零目标迈进的成就;一方面也说明了资金缺口、执行公平性、地缘政治阻力及技术路径分歧可能削弱协议实效。
“面对应对气候变化和航运现代化的复杂挑战,该组织达成了有意义的共识。”他补充说,“航运业正朝着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方向前进。”
——美联社引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阿塞尼奥·多明格斯
“这项收费既无法推动足够的减排,也无法筹集足够的资金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向绿色航运转型。”
——美联社引英国气候变化非营利组织“绿色机遇”的气候外交高级主管艾玛·芬顿
https://apnews.com/article/shipping-emissions-climate-change-98ff23ca4739d8b4fc5a8f941a7ca0c4
日本媒体观点
日本经济新闻的社论传递出对IMO净零框架的支持与期待,认为其不仅是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进展,更是日本产业升级的机遇。同时,日本媒体也理性指出国内面临的挑战(如燃料供应链建设),并呼吁政府与企业协同应对,以在全球绿色转型中占据先机。
“亚马逊公司、耐克公司和瑞典宜家等大用户都支持引进零排放船舶。预计新规将进一步鼓励企业投资,刺激发展。”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
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XZQOCD21A4F0R20C25A4000000/
学术机构观点
伦敦大学学院航运与海洋研究小组认为IMO政策开启了航运业脱碳的必要进程,但现有措施不足以实现气候目标,且可能加剧全球不平等。未来需通过资金补充、政策细化和社会公平设计,才能确保转型既有效又公正。
“当前政策规范预计每年约110亿至120亿美元的收入水平 …… 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需要兼顾发展中国家的需求。”
“这种收入缺口可能会在这两个目标之间造成竞争压力,从而增加这两个目标都无法在兼顾气候和公平的前提下实现的可能性。”
——伦敦大学学院航运与海洋研究小组报告
https://www.shippingandoceans.com/post/phase-out-of-fossil-fuels-in-shipping-begins-in-earnest

国际影响

1.助力全球气候行动:航运是全球贸易的支柱(90%货物通过海运),IMO框架通过推动行业摆脱化石燃料依赖,能够有效助力《巴黎协定》的1.5℃控温目标的实现,缓解气候危机对生态和健康的威胁。
2.推动全球经济与产业格局调整:框架强制要求燃料转型,可能催生大量的清洁能源投资,推动能源、港口等产业链升级。但绿色燃料成本高昂,短期内可能推高全球贸易物流成本。发展中国家若缺乏资金支持,可能被迫承担转型代价,加剧南北经济差距,在全球经济格局调整中面临更大挑战。
3.考验多边合作与全球治理:在国际合作层面,63国支持框架,展现国际社会对多边规则的认可,为多边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带来希望。然而,美国退出谈判、产油国反对碳定价,也暴露了地缘政治裂痕,可能削弱全球行动一致性,对全球治理体系提出了挑战。

总结

国际海事组织(IMO)此次通过的全球航运净零排放框架是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一项历史性协议,是在推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该框架不仅系统性回应了航运业碳排放约占全球碳排放3%的减排压力,更通过多边合作机制为《巴黎协定》的落实提供了实践路径。尽管框架实施仍面临技术创新不足、经济成本压力及国际政策协调困境,但这一措施无疑将推动全球航运业实现前所未有的转型,为全球减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END
作者 | 黄思雨 孙驰
指导老师 | 纪莉教授